
文章 1
公积金缴存基数定义
引言
公积金缴存基数是计算住房公积金缴存额的重要依据,其准确界定事关职工的住房公积金权益。现就公积金缴存基数的定义进行阐述。
定义
公积金缴存基数是指职工工资收入中用于计算公积金缴存额的基准值。其具体内容包括:
1. 工资收入
工资收入是指职工个人来自于用人单位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提成、加班加点费等。
2. 不含以下部分
- 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 住房公积金
- 补助性福利(例如误餐补助、交通补助、高温补助)
- 一次性奖金(例如年终奖)
- 非货币收益(例如实物奖励)
3. 视同工资收入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以下收入也视同工资收入,计入公积金缴存基数:
- 职工出差期间的差旅费补贴
- 职工休产假、休探亲假期间的工资
- 职工执行公务期间的补助费
- 职工因工受伤或患职业病期间的工资
文章 2
公积金缴存基数怎么定
引言
公积金缴存基数的确定方式直接影响职工缴存公积金的金额,对职工的住房保障至关重要。现就公积金缴存基数怎么定的问题进行解读。
一、基本原则
公积金缴存基数的确定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统一规定
由各级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统一制定,确保公积金缴存基数的公平性、规范性。
2. 与工资收入挂钩
缴存基数与职工工资收入挂钩,职工工资收入越高,缴存基数相应提高。
3. 不低于最低标准
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低收入职工的公积金权益。
二、确定方式
公积金缴存基数的确定方式主要有两种:
1. 一次性确定法
用人单位在职工入职时一次性确定缴存基数,此后除非职工工资收入发生重大变动,否则缴存基数保持不变。
2. 动态调整法
缴存基数根据职工工资收入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通常每年调整一次。
三、调整依据
调整公积金缴存基数的依据主要包括:
1. 工资收入变化
职工工资收入大幅度增加或减少时,可通过协商调整缴存基数。
2. 住房公积金政策调整
根据住房公积金政策的调整,例如缴存比例的调整,可能导致缴存基数的相应调整。
3. 新的工资分配形式
针对绩效工资、分红、股权激励等新的工资分配形式,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会出台相应规定,明确其计入缴存基数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