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缴纳公积金的基数
引言:
公积金,即住房公积金,是一种由国家为城镇常住职工建立的住房保障制度。缴纳公积金的基数,是指职工个人和单位为职工缴纳公积金的计算基础。
规定: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缴纳公积金的基数一般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月平均工资由职工本人上一年度的全部工资收入除以12个月计算所得。
计算方法:
因此,缴纳公积金的基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计算上一年度的全部工资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
将上一年度的全部工资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月平均工资。
月平均工资即为缴纳公积金的基数。
示例:
例如,某职工上一年度的全部工资收入为150,000元。则其月平均工资为150,000元÷12个月=12,500元。因此,该职工缴纳公积金的基数为12,500元。
注意:
对于部分特殊情况,例如职工在一年内更换单位的,缴纳公积金的基数按照职工在原单位的月平均工资和在新单位的月平均工资加权平均计算。
2. 缴纳公积金的基数与员工协商一致
引言:
在某些情况下,职工和单位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确定缴纳公积金的基数。这种协商一致的基数,可以高于或低于职工的月平均工资。
规定: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单位和职工可以协商一致,在不低于职工月平均工资80%的基础上确定缴纳公积金的基数。
协商内容:
职工和单位协商一致时,需要明确以下内容:
缴纳公积金的基数具体金额。
协商一致的有效期。
协商一致的变更程序。
示例:
例如,某职工月平均工资为10,000元。职工和单位协商一致,将缴纳公积金的基数确定为12,000元。该协商一致的有效期为一年。
注意:
协商一致的缴纳公积金基数,必须不低于职工月平均工资的80%。如果低于80%,则按照80%的比例缴纳公积金。
3. 缴纳公积金的基数是否包括补贴
引言:
关于缴纳公积金的基数是否包括补贴,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包括补贴
这种观点认为,补贴也是职工工资收入的一部分,因此应计入缴纳公积金的基数。包括的补贴种类一般有:
餐费补贴
交通补贴
住房补贴
观点二:不包括补贴
这种观点认为,补贴不具有工资的性质,因此不应计入缴纳公积金的基数。
最新规定:
2023年3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职工个人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基数包括基本工资。
该通知没有明确补贴是否计入缴纳公积金的基数,因此目前两种观点仍然并存。
建议:
建议职工和单位在缴纳公积金前明确补贴是否计入缴纳公积金的基数,并通过协商一致确定缴纳公积金的具体基数。